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一、工程概况1.1建筑物概况1.2 结构特点1.3 地质及建设环境条件1.4 气象条件1.5 抗震要求1.6 施工技术经济条件1.7 施工工期二、施工部署2.1 施工程序与施工流向2.2 施工段的划分与施工流向2.2.1 基础施工2.2.2 主体结构工程2.2.3 内装饰工程2.3 施工顺序及其方法2.3.2 主体工程2.3.3 屋面工程2.3.4 楼地面及装饰工程2.3.5 水电暖工程三、施工方案3.1 施工程序与施工流向3.1.2 施工方法及机具选择四、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4.1 资源配置计划4.1.1施工现场准备4.1.2施工劳动力准备4.1.3施工技术准备4.2 资源配置计划五、施工现场平面布置5.1 搅拌站的布置5.2 钢筋棚5.3 木工棚堆场5.4 其他工人作业及工具棚5.5 红砖堆场5.6 砂堆场六、结论参考文献一、工程概况 1.1建筑物概况本工程为学院办公楼,建筑总面积为 6262 ㎡,平面形式为 L 型,南北方向长 61.77m, 东西方向总长 39.44m。该建筑物大部分为五层,高 18.95m,局部六层,高 22.45m,附楼带地下室。 室内地面除门厅、走廊、试验室、厕所、后楼梯、踏步为水磨石面层外,其他皆采用水泥砂浆地面。室内装修主要采用白灰砂浆外喷 106 涂料,室外装修以涂料为主。窗间墙为干 粘石,腰线、窗套为贴面砖。散水为无筋混凝土一次抹光。屋面保温为炉渣混凝土,上做二 毡三油防水层,铺绿豆砂。上人屋面部分铺设预制混凝土板。 1.2 结构特点本工程承重结构除门厅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外,皆采用砖混结构。基础埋 深 1.9 m,在 C15 素混凝土垫层上砌条形砖基础,基础中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实心砖墙 承重,每层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内外墙交接处和外墙转角处设抗震构造柱;除厕所、盥 洗室采用现浇楼板外,其余楼板和屋面均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多孔板,大梁、楼梯及挑檐均 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设备安装及水、暖、电工程配合土建施工。 1.3 地质及建设环境条件 根据勘测报告:场地土层主要为粘土及填土,填土有多期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粘土 呈褐红或褐黄色,土层内含有数量不等的白云岩角砾,厚度 7~15m 下伏基岩为白灰质岩; 白质灰岩呈灰白色,中等风化,岩石质量等级为Ⅲ级,一般厚度 2~3m,天然地基承载力 为 250kN/m2,地下水位在地表下 4~5m。建筑场地南侧为已建成建筑物,北侧西侧为围墙,东侧为公路,距道牙 3 m 内的人行 道不得占用,沿街树木不得损伤。人行道一侧上方尚有高压输电线及电话线通过。 1.4 气象条件 施工期间主导风向偏东,雨季为 7~8 月份,冬季为 12 月到第二年的 1 月份和 2 月份。 1.5 抗震要求 7 度抗震烈度设防。 1.6 施工技术经济条件 施工公司分派一个施工队负责。该队瓦工 20 人,木工 16 人,以及其他辅助工种工人如钢筋工、机工、电工及普工等共 计 140 人。根据施工需要有部分民工协助工作。装修阶段可从其他施工队调入抹灰工,最多调入 70 人。 1.7 施工工期 本工程定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开工,要求在次年 8 月 30 日竣工。限定总工期 9 个月,日历工期为 225 天。二、施工部署 2.1 施工程序与施工流向本工程的分部工程划分及施工程序为:基础工程阶段——主体工程阶段——屋面工程阶 段——内装饰工程阶段——外墙装饰及室外——其他。 2.2 施工段的划分与施工流向2.2.1 基础施工 以温度缝和沉降缝为线将整个工程分为三段,分为 3 段,由南向北流水施工。 2.2.2 主体结构工程 与基础施工相应,1—5 层每层分为 3 个施工段,地下室记为 1 个施工段,第 6 层记为一个施工段,共 17 个施工段,自南向北,由下而上组织流水施工,保证砌砖墙工序连续施工。 2.2.3 内装饰工程 自下而上,一层一段,共 7 段。其中地下室无需安装门窗和玻璃油漆工序,此 2 道工序施工段为 6 段。 2.3 施工顺序及其方法 2.3.1 土方与基础工程 施工顺序:机械挖土——清底钎探——验槽处理——混凝土垫层——条形砖基——基础 圈梁和构造柱——回填土。本工程带地下室部分土方采用反瓦铲机配自卸汽车进行基坑大开 挖。要留 0.5m 宽的工作面,并进行人工清底,以防超挖。技术要求及措施,挖基槽后,即时 清理,而后测底、验宽、检查槽底土质,校核其轴线尺寸,不合要求者应及时处理,修正; 合格者,及时做垫层,然后砌基础,浇圈梁、回填土,基坑回填要两侧均匀下土,采用人工 或蛙式打夯机夯实:各施工过程完成后,均应做技术检查和质量验收,做好基础隐蔽验收记 录。 2.3.2 主体工程 砌砖墙、浇雨篷与圈梁混凝土和安装楼板及楼板灌缝等三个主要施工过程及流水施工组 织。结构工程中每层每段的主要施工顺序为:放线——砌砖墙——绑柱钢筋——支梁、楼梯、 模板——绑梁、板、楼梯钢筋——浇筑混凝土。 砌砖的湿润程序对砌体的施工质量影响较大。对比试验证明,适宜的含水率不仅可以提 高砖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力,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也可以使砂浆强度保持正常增长,提高砌 体的抗压强度。同时,适宜的含水率还可以使砂浆在操作面上保持一定的摊铺流动性能,便 于施工操作,有利于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2.3.3 屋面工程 包括混凝土预制板架空隔热层,水泥砂浆找平层,冷底子油和油毡防水层等内容。屋顶 结构施工和女儿墙砌筑完成后,进行屋面板灌浆,即可做架空的预制板隔热层,然后在屋面 板上铺 2%坡度的炉渣混凝土找坡层,上面再找平,最后再做油毡防水层。油毡防水层可以 再找平层做好后接着进行;也可以待找平层做完之后,放到整个工程的尾声再做。 必须待找平层充分干燥后,再刷冷底子油及铺油毡防水层;绿豆砂应洗净、预热干燥后 使用;严格控制沥青熬制时间与温度,沥青胶应满涂,油毡要贴实,油毡搭接应符合施工规 范。 2.3.4 楼地面及装饰工程 楼地面和室内装饰工程的施工顺序:砌筑填充墙——立门窗口——前面冲筋抹灰——清 理地面——楼地面养护——水泥墙裙、踢脚——安装门窗扇——安装玻璃——油漆、粉刷——灯具安装——清理——完工。外墙采用 106 涂料,整体墙面进行粉饰,按自上而下的顺序 进行。拆除外架子后,进行勒脚和散水的施工。楼面基层清理、湿润后,先刷一道素水泥浆 作为结合层,然后抹水泥砂浆面层。 2.3.5 水电暖工程 基础砌筑后,回填土之前,各种地下给、排水管线均应一道配合施工,留出地面的管口 要做好封口室内抹灰前要安装好各种上、下水管,煤气管、配电箱等,避免二次性作业,大 洞修补。整个水电暖工程均应在土建工程展开的过程中密切配合,穿插进行。三、施工方案 3.1 施工程序与施工流向 3.1.1 施工程序与各部分工程的施工顺序 本工程的分部工程划分及施工程序为:基础--主体--屋面--内装饰--外墙装饰及室外。 主体工程的施工顺序:脚手架--扎构造柱钢筋--砌砖墙--柱、梁、板、楼梯支模--浇柱混凝 土--扎梁、板、楼梯钢筋--浇梁、板、楼梯混凝土--吊装楼板→拆模。 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找平层--隔气层--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内装饰工 程的施工顺序:天棚、内墙抹灰--安装门窗--玻璃油漆--墙面喷白--楼地面。自南向北,由 下而上组织流水施工,保证砌砖墙工序连续施工。内装饰工程:自下而上,一层一段,共 7 段。其中地下室无需安装门窗和玻璃油漆工序,2 道工序施工段为 6 段。 3.1.2 施工方法及机具选择 挖基槽采用两台挖掘机,两台装载机,8 辆自卸汽车配合外运。待基坑开挖出一定范围 后进行人工刷坡,依据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情况计划坡比,放坡系数为 1:0.33,人工刷坡 与机械开挖同时进行。要求配合机械挖土的施工人员清楚挖土区域及机械前后行走范围及回 转半径,严禁在机械前后行走范围及回转半径内行走及施工配合作业。地面排水遵循先整治 后开挖的施工顺序,施工前先做好地面排水,地面排水随地形坡势沿开挖基坑外边缘设 30公分高阻水带,再修 200×300 水渠排水,以防地表水流入坑内。 坑内排水沿基坑横向中线向基坑东西方向挖四个积水坑,用水泵抽水。土方回填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不超过 250mm,并逐层夯实。回填的填料种类、密实度要求、虚铺厚度和压 实遍数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应做好水平标志,以控制回填的高度或厚度。严格控制 材料容重、含水率等指标。回填时加强对天气的监测,了解当天的天气预报,做到雨天停止 室外回填施工,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受潮回填土层进行处理。 回填前需找好土源,对淤泥、腐殖土、耕植土和有机含量大于 8%的土,不得作为回填 土,回填前检验回填土的含水率是否最优。若含水率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 土等措施;若含水率偏低,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抄好标高,严格控制回填土厚度、标 高和平整度。 搅拌混凝土应使砂、石、水泥、外加剂完全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为止,搅拌时间应不少 于 1.5 分钟。先浇灌 5cm 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半石子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浇灌,每 层浇灌厚度不得超过 50cm,先将振动棒插入柱底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边下料边 振动,直到顶部,并用木抹子将顶部压实压平。 浇筑混凝土梁、板应同时进行,浇筑时应顺次梁方向。先主梁的混凝土分层浇筑,用“赶 浆法”由梁一端向另一端做成阶梯形向前推进,当起始点的混凝土达到 底板位置时,再与 板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的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连续同时前推直至完成。用赶浆法 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和推进,每层应先振实后再装下层料,梁底与梁侧部位要充分振 实,并避免碰动钢筋。 柱梁交叉处,一般钢筋较密集,浇筑混凝土时宜用Ф30 振动捧从梁的上部钢筋较稀处 插入梁端振捣,必要时,可辅以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并用人工配合振捣,并可从 梁端下料向柱内进料然后振实。混凝土浇筑完后,应在 12 小时以内适当覆盖浇水养护,正常气温每天浇水不少于两次,并不少于 7 天。四、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4.1 施工准备 4.1.1 施工现场准备 现场三通一平根据设计图纸、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地形地貌、地下控测和施工条件等 资料,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基础施工方案,其内容包括:施工方法、需用机具、施工平面布 置。清除现场防碍施工的高空和地下障碍物。根据平面布置,设置必需的临时设施,安装水 电线路,并接通水、电,进行试水、试电。技术负责人领取施工图纸后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 行图纸自审和会审,收信各项技术资料。 工程开工前,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质 量保证计划,并送有关部门审批后,作为施工的指导大纲。制定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组织技 术、安全、文明施工交底。预算员做好施工预算及分部工程式料分析。 4.1.2 施工劳动力准备 一项工程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工程的劳动组织。现场劳动祖师包括施工 的组织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两大部分。这些人员的选择和组合,讲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施 工进度及工程成本。因此,施工现场劳动组织准备是开工前施工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4.1.3 施工技术准备 技术负责人领取施工图纸后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图纸自审和会审,收集各项技术资 料。工程开工前,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并送有关部门审批后,作 为施工的指导大纲。制定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组织技术、安全、文明施工交底。预算员做好 施工预算及分部工程式料分析。主要构配件及时统计计划,提出加工订货数量规格和需用日期。 4.2 资源配置计划 施工人员原则上采取以公司正式职工组成的工种为主,民工劳力为补充的劳动组织形 式。主要技术工种及专业技术人员由公司统一安排调配,选派思想素质好、技术熟练的、组 织纪律性强的人员组成专业班组。公司应优先确保本工程劳动力的提供,并负责调配。 根据进度计划安排,主要工序明确落实到固定班组,由班组自行掌握工序搭接,质量标 准,技术上的要求,互相创造施工条件。必要时根据进度要求及工作量大小随时进行调整, 增减作业班组。各施工项目的工日数是由其工程量与其相应的时间定额相除得到的。各施工 项目所投入的工人人数是根据所给的现有人数、工作面、工期以及相互间的工艺流程关系确 定的。当然,为了满足工期和各工序间合理的施工顺序,工人人数与流水节拍是要互相调整的。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时间安排如下: 总工期 9 个月,计划工期 225 天,实际工期 208 天,其 中(含重叠天数):结构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 且易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当进入基础高峰 施工以后,人员、设备的运转日趋正常,为确保阶段工期的实现,分项工程工期按以上各个 阶段进行综合控制。五、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5.1 搅拌站的布置 施工高峰时,一天最大需混凝土 67m3,砂浆 28.5m3。一台 0.4 m3 的混凝土搅拌机台班 产量为 30~45m3,需 2 台。一台 0.2m3 的砂浆搅拌机台班产量为 10~17m3,需 2 台。每台搅 拌机 10~20m2 作业棚,可取每台 15m2,即需 60m2 的作业棚。 5.2 钢筋棚 每个钢筋工需作业棚 3m2,堆场为作业棚面积的 3 倍,高峰时钢筋工人数按 14 人计算。 因此钢筋棚及堆场需 168m2。 5.3 木工棚堆场 每个木工需作业棚 2m2,堆场为其建筑面积的 3 倍,高峰时木工人数 18 人计算,另加一 台圆锯和一台刨床所需建筑面积 60 m2。因此木工棚堆场需 204m2。 5.4 其他工人作业及工具棚瓦工(20 人)、混凝土工(40 人)和抹灰工(70 人)按每个 0.5 m2 建筑面积计算。因 此其他工人作业及工具棚需 65m2。 5.5 红砖堆场本工程所需标准红砖总量为 2100 千块,按储备量为总量的三分之一计算,按每平米场 地储存 0.5 千块计算。因此红砖堆场需 1400m2。另在生石灰堆场旁边设置 2 个淋灰池。每个 4m×5m。5.6 砂堆场本工程所需砂为 2350m3,储备量为总数的 25%,每平方米储存 1.2m3 砂。因此砂堆场需 490m2。六、结论严格执行施工质量标准,按照施工图说和工程合同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 范为准,进行施工、检查和监督。安装过程的关键工序,将要请用户和地盘监理共同监督、 检查、认可与会签,实事求是地对工程质量负责。严格材料管理制度全部使用合格品,确保 安装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全过程的控制,重在预防。同时,在安装过程中抓好“五防”,即 防倒坡、防错接、防松动、防堵、防漏,是确保工程优质的关键。参考文献【1】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GB/T50502-2009【2】 彭圣浩主编.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应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3】 杨德磊,李振霞,傅鹏斌主编.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4】胡兴国,王逸鹏编著.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指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5】徐伟,李劭辉,王旭峰主编.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